激光粉末床熔融(LPBF)作為增材制造領域的核心技術之一,已成功應用于多種金屬材料體系的成形,包括鋁合金、鎳基高溫合金、鈦合金及難熔金屬等。該技術通過高能激光束選擇性熔化金屬粉末層,實現(xiàn)復雜結構件(如薄壁構件、點陣結構和內置冷卻流道部件)的成形。近年來,LPBF技術在陶瓷增強金屬基復合材料領域展現(xiàn)出重要潛力,其中碳化鎢-鈷(WC-Co)硬質合金因其在直接成形工藝中的可行性驗證而備受關注。
在LPBF成形過程中,熔池經歷極端非平衡凝固(冷卻速率達10^7K/s量級),容易導致球化效應、孔隙及裂紋等缺陷。對于WC-Co體系,金屬粘結相(Co)與陶瓷相(WC)間顯著的熔點差異和熱膨脹失配加劇了成形難度:激光輻照引發(fā)微量鈷蒸發(fā)造成成分偏移,快速冷卻導致界面殘余應力累積,同時WC的高溫分解易形成脆性缺碳相(如η相和W2C)。這些因素共同制約了高性能WC-Co構件直接成形的實現(xiàn)。
原料粉末特性對LPBF成形質量具有決定性影響。目前主流采用噴霧造粒法制備WC-Co復合粉末,通過機械混合-噴霧干燥-熱處理工藝將納米/亞微米級原始粉末團聚為10-50μm的球形顆粒。盡管此類粉末可實現(xiàn)兩相均勻分布,但在低鈷含量條件下成形的硬質合金仍普遍存在裂紋與孔隙缺陷,后續(xù)熱處理成為改善顯微缺陷和力學性能的必要環(huán)節(jié)。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傳統(tǒng)均勻分布的鈷相在快速凝固過程中難以有效緩解熱應力,且過薄的熔融鈷層限制了孔隙填充能力;诖,調控鈷相在粉末中的分布形態(tài)(由均勻分散轉為團簇狀分布)被證明是優(yōu)化成形質量的關鍵策略。
北京工業(yè)大學團隊創(chuàng)新性地采用微米級鈷團聚體替代傳統(tǒng)均勻分布的鈷相,系統(tǒng)探究鈷分布模式對LPBF成形WC-Co硬質合金的影響機制。通過工藝優(yōu)化成功制備出無顯微缺陷的構件,并揭示其特殊顯微組織的形成機理與強韌化機制。文章鏈接:
https://doi.org/10.1016/j.compositesb.2025.112312
鏈接來源: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eEGztOddcDahi-BoQPVKBQ
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,不代表中國硬質合金商務網(wǎng)的觀點。中國硬質合金商務網(wǎng)對其文字、圖片與其他內容的真實性、及時性、完整性和準確性以及其權利屬性均不作任何保證和承諾,請讀者和相關方自行核實。據(jù)此投資,風險自擔。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愿在本網(wǎng)發(fā)布,請在兩周內來電或來函與本網(wǎng)聯(lián)系。